当传统银行进入并推广端到端的加密资产托管与资产代币化,这是一种已进入「执行和落地」阶段的信号。 撰文:ODIG Invest...
撰文:ODIG Invest
随着监管环境改善,传统银行正在重启或扩展数字资产托管产品线,广泛回归。
早在 2022 年 10 月, BNY Mellon(纽约梅隆银行)的数字资产托管平台在美国上线,为选定客户持有并转移 BTC/ETH。 最近,BNY Mellon 在代币化存款与支付结算方向进行公开试验,以减少结算摩擦,推动可编程的银行资金。这可能涉及 BNY 财资服务部门每天约 2.5 万亿美元的支付处理,以及其管理约 55.8 万亿美元的托管及管理资产。
就在刚刚过去的 10 月中旬,花旗(Citi Group)对外表示其在推进机构级加密托管服务,计划在 2026 年推出相关托管业务,以配合监管环境改善。
这正在推动机构资金大幅流入:2025 年,全球加密 ETF 吸引 59.5 亿美元,比特币机构持仓增长 46%。银行级托管服务通过严格监管框架和资产隔离优势,也正在参与并改变着市场竞争格局,并催生代币化存款、稳定币基础设施的扩展。
花旗的转变或代表了近年来传统金融机构对加密市场的态度:从观察、试点、循序渐进,从测试链上支付结算,到银行负债上链,再到实体资产上链和原生加密资产托管。
花旗高层公开表示,认为稳定币将从加密交易工具扩展到主流经济,将加密看作主流金融基础设施一部分,一系列动作包括:
发布 CIDAP 平台:明确花旗数字资产战略框架。
与 SDX(瑞士证券交易所 SIX Group 旗下的全资数字资产子平台)合作:花旗担任 tokenisation agent + 托管方,为私募股权 / 未上市公司股份代币化提供服务。
布局代币化发行 / 托管服务:为债券、基金、私募资产做链上服务。
花旗正在考虑发行自己的稳定币,并且积极思考 stablecoin 所支持资产的托管、支付场景。
与 Payoneer 合作探索支付结算业务,花旗的「Token Services」服务已用于跨境、24/7 转账。
花旗正在开发加密资产托管服务,目标 2026 年推出。
这既是在为机构客户提供可信托管,也是逐步将银行传统核心业务(存款、结算、托管、资产服务)与代币化连接起来,从而抢占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入口。
这些业务可以总结为传统银行在加密领域的主要探索路径,主要包括:
机构级托管:提供合规、审计、保险、反洗钱(AML)和信托法律框架下的冷 / 热钱包托管或混合托管服务,满足大型资产管理人、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的合规需求。
代币化资产与托管 + 发行联动:把传统资产(基金份额、国债、存款)代币化并把「托管 + 受托管理 + 承销 / 做市」合为一体,提供完整链上资产服务。
交易与结算基础设施:把内部清算与跨行支付链上化(可编程钱),缩短结算周期、降低对手风险。
合作 / 白标 / 子托管模式:与 Anchorage、Fireblocks、Coinbase Custody、NYDIG 等加密基础设施提供商合作,以传统银行的合规、信托包装加上加密厂商的链上技术实现产品落地。
当传统银行进入并推广端到端的加密资产托管与资产代币化,这是一种已进入「执行和落地」阶段的信号。
继续参考市场上的交易所储备金的变化:BTC 交易所储备降至 2018 年以来最低水平,2024 年 11 月以来减少 668,000 BTC。 这一趋势可能代表着机构正从交易所转移至自托管 /ETF 模式。机构托管主导下,托管市场达到 6830 亿美元,银行 /ETF 占比超 65%。
我们将看到什么?——代币化资产的爆发式增长
大型传统托管银行与加密原生托管商将出现有效的托管分工,短期内多采用合作 / 白标 / 子托管的混合模式,各取所长。
短期来看,越来越多大行会宣布或试点托管产品,机构对「银行级托管 + 第三方链上运营」组合服务的接受度提升。
托管与结算功能更紧密整合,部分由少数大型银行主导,市场分层也将逐渐:大型机构资金主要进入银行 / 托管商提供的合规模块;流动性与创新仍由原生加密生态提供(DEX、借贷协议等)。
未来将呈现怎样的格局?
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合规化代币产品出现。 随着监管明确与技术成熟,行业中将出现更多的竞争与并购,托管与清算可能出现更强整合:银行能提供从资金(tokenized deposits)到资产(tokenized securities)的服务。
此外,大型托管银行占据机构级大型资金流(养老金、主权财富、ETF 发行托管),托管、交易、支付、结算四大维度的融合正在推进 — 托管不仅是保管,而是整体金融服务链的一环,加密原生服务也将融入其中,在交易、DeFi 接入、快速创新产品保留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