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最新资讯>> 稳定币革命的「静默之墙」:宏大叙事撞上现实阻力

稳定币革命的「静默之墙」:宏大叙事撞上现实阻力

8小时前 12 资讯

作者:losingle 来源:X,@losingle

拜读了Rickawsb 老师的《“天才法案”与新东印度公司:美元稳定币将如何挑战现有法币体系及国家形态》,在关于“天才法案”与“新东印度公司”的宏大叙事中,一个由美元稳定币驱动、颠覆全球金融秩序的未来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预言了一场席卷全球的“货币海啸”,将终结弱国央行,并以开放的金融网络对封闭体系进行降维打击。我个人比较冷静,当我们将目光从激动人心的预言拉回到冰冷的现实,会发现这场革命的洪流正撞上一堵由既得利益、全球法规与国家主权构筑的“静默之墙”。

第一幕:宏大叙事遭遇的现实阻力

尽管像“天才法案”这样的立法突破,为稳定币在美国本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但是需要发挥网络效应,提速全球采纳的进程还是充满了挑战。

一、 传统金融的坚固堡垒

现有全球跨境支付体系的“老玩家”——以SWIFT和代理行为核心的银行联盟——并非被动挨打的。它们是自身体系最坚定的捍卫者,因为它们的商业模式恰恰建立在“低效”和“摩擦”之上。

利润即摩擦: 传统电汇的高昂手续费、不透明的汇率差价以及在途资金带来的利息收入,是银行跨境业务的利润基石。一个24/7运行、成本近乎为零的稳定币体系,无异于革自己的命。

防御性创新: 面对威胁,老玩家选择“改良”而非“革命”。无论是SWIFT推出的旨在提升效率的GPI服务,还是摩根大通在内部网络运行的JPM Coin,其本质都是为了吸收新技术的优点来加固自身的护城河,将颠覆性力量控制在可控的“围墙花园”内,而非拥抱一个“无需许可”的公共网络。

信任与合规壁垒: 数十年建立起来的机构信任,以及耗资巨大的全球反洗钱(AML)与反恐融资(CFT)合规体系,是传统金融最强大的壁垒。任何新玩家想要进入,都必须跨越这道由历史和法规堆砌的高墙。

二、 全球监管的迷宫与“最后一公里”困局

稳定币发行商们手握美国颁发的“准生证”,却发现世界地图并非一片坦途,而是一个由无数独立司法管辖区构成的复杂迷宫。

牌照的碎片化: 一张美国的牌照不等于全球通行证。要在欧洲、亚洲、非洲开展业务,发行商必须逐一攻克欧盟的 MiCA 法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日本金融厅等数十个不同的监管体系,这是一个耗时耗资的漫长征途。

“最后一公里”的命脉: 稳定币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能否与本地法币自由兑换。然而,这“最后一公里”的出入金渠道(On-ramp/Off-ramp)牢牢掌握在各国本地银行手中。出于风险规避和监管压力,本地银行对与加密公司合作普遍持谨慎态度,这使得稳定币难以真正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经济活动中。

技术与市场的鸿沟: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理解私钥、Gas费、钱包安全等概念依然门槛过高。这使得稳定币的早期采用者,仍局限于加密原生用户、寻求资本避险的特定人群以及部分中小贸易商,远未触及广阔的主流市场。

三、 不可动摇的主权红线

这是最根本的阻力。各国监管者的审慎并非源于对技术的不解,而是出于对国家核心权力的本能捍卫。

货币主权是底线: 允许一个由外国背书的数字货币在本国大行其道,等于主动放弃本国的铸币税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无异于将经济命脉拱手让人。这对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是不可接受的。

金融稳定是红线: 监管者必须防范稳定币发行商可能出现的挤兑风险,避免其冲击波传导至本国金融系统。因此,对其储备金、审计透明度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苛。

资本管制是防线: 对于许多新兴市场而言,资本管制是维护经济稳定的重要防线。稳定币近乎完美的资本外流能力,恰恰是监管者最深的恐惧,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封堵相关漏洞。

结论:从“海啸”到“渗透”,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现实的阻力决定了稳定币的全球普及,不会是一场摧枯拉朽的“海啸”,而更像是一场漫长、曲折的“渗透战”。其路径并非宏大叙事中的全面颠覆,而是更加务实和迂回:

从灰色地带开始: 在监管模糊、传统金融服务不到位的领域(如P2P交易、高风险地区的贸易结算),稳定币将凭借其效率优势先生根发芽。

B2B优先于B2C: 相比改变亿万消费者的支付习惯,解决企业间(特别是中小企业)跨境结算的痛点,是更直接、监管阻力更小的突破口。

等待变量的出现: 未来的破局点可能源于一场突发的经济危机(迫使民众选择稳定币避险),或是一个拥有海量用户的科技巨头(如苹果、Meta)强行将合规稳定币整合进其生态,从而倒逼全球监管适应新格局。

这是一场关于利益、权力和信任的全球拉锯战。宏大叙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通往未来的道路,远比想象的更加崎岖和漫长。

第二幕:“加入SWIFT”的短期阳谋

既然无法从外部攻破城墙,最明智的策略就是被邀请进城。对于Circle这样的玩家而言,短期内的最优战略,并非挑战SWIFT,而是与其深度整合。这是一场高明的“阳谋”,一个双赢的开端。

稳定币的收益: 通过将USDC无缝集成到银行熟悉的SWIFT报文(如基于ISO 20022标准)中,Circle将瞬间获得:全球最大的分销网络(11,000+金融机构)。最高级别的信任背书。“最后一公里”法币兑换的解决方案。这等于为稳定币找到了进入主流金融世界的“VIP通道”,解决了生存和发展问题。

SWIFT的收益: 面对来自区块链的挑战,SWIFT同样有创新的压力。通过将稳定币这一高效的数字资产纳入其体系,SWIFT不仅能提升其网络的服务能力(如提供近乎即时的结算选项),更能将潜在的颠覆者转化为生态系统内的合作者,巩固其作为全球金融信息枢纽的核心地位。

在这个阶段,关系是共生的。稳定币借助SWIFT的轨道触达全球,SWIFT则利用稳定币的技术保持其先进性。

第三幕:“取代SWIFT”的长期愿景

然而,“加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稳定币巨头的心中,“取代”SWIFT的长期愿景从未熄灭。这场博弈的精髓在于,利用在第一阶段获得的资源,去构建一个最终能超越旧体系的平行宇宙。

博弈的动态演进将如下展开:

建立原生优势: 在通过SWIFT通道服务传统金融的同时,Circle会大力发展其原生的、基于公链的协议(如CPN)。这个原生网络将专注于展现其超越SWIFT的独特优势:极高的可编程性(智能合约)、对DeFi生态的无缝集成、以及对新兴数字资产(RWA)的原生支持。

双轨并行,分化市场: 市场将出现双轨并行的局面。

SWIFT轨道: 服务于传统的、标准化的银行间大额清算。它稳定、合规,但缺乏灵活性。

原生公链轨道: 服务于创新的、可编程的、24/7不间断的数字金融应用。它灵活、高效,代表着未来。

引力的转移: 随着原生公链生态的日益繁荣——开发者涌入、创新应用层出不穷、用户体验不断优化——市场的引力将逐渐从作为“桥梁”的SWIFT轨道,向作为“目的地”的原生公链轨道转移。当企业发现,通过原生轨道进行贸易融资、供应链管理能节省更多成本、创造更多价值时,它们会自然地迁移过来。

这场博弈的关键在于,稳定币发行商能否成功地将通过“加入SWIFT”获得的客户、资本和信誉,转化为滋养其原生网络成长的养分。

为何“加入SWIFT”是短期内的最优解?

如果Circle的 CPN(Cross-Chain Transfer Protocol)或类似协议能够与SWIFT系统整合,例如,让SWIFT的MT103(单笔客户汇款)报文能够触发一笔USDC的链上转移,这将瞬间解决行业面临的多个核心痛点:

  • 即刻获得全球最大的分销网络: SWIFT连接着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多家金融机构。通过整合,USDC不再需要一家家银行去谈合作,而是瞬间接入了这个无可比拟的全球网络。这解决了前文讨论的“新玩家不能推”的问题。

  • 瞬间获得最高级别的信任背书: 对于全球主流金融机构而言,SWIFT就是跨境支付的“圣经”。任何与SWIFT标准兼容的解决方案,都会被自动贴上“合规”、“安全”、“可信”的标签。这将极大地消除传统金融对加密资产的疑虑和恐惧。

  • 无缝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银行是法币出入金的最终守门人。如果USDC的流转被整合进银行熟悉的SWIFT工作流中,银行就不再需要开发全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加密对接系统。它们可以在现有框架内处理数字美元,就像处理欧元或日元一样。这大大降低了采纳门槛。

  • 成为新标准的定义者: 通过与SWIFT合作,特别是在下一代支付标准ISO 20022的框架下,Circle可以深度参与定义“数字资产如何通过传统金融轨道流转”的行业标准。成为标准制定者,意味着拥有了定义未来游戏规则的权力。

对区块链行业而言,这意味着:

  • 海量资金涌入: 机构资金将有了一个合规、便捷的渠道进入链上世界。

  • 应用场景爆发: 基于合规稳定币的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RWA(真实世界资产)交易等企业级应用将大规模涌现。

  • 监管态度软化: 当加密技术被证明能为现有体系赋能而非仅仅是颠覆时,全球监管机构的态度可能会从对抗转向合作。

“挑战SWIFT”的长期愿景与短期困境

CPN的终极目标,毫无疑问是成为一个优于SWIFT的新一代价值转移网络。它的优势是根本性的:

  • 24/7不间断运行

  • 近乎即时的结算

  • 极低的交易成本

  • 可编程性

然而,要独立建成这个网络,面临的正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所有障碍:逐国申请牌照、建立银行合作关系、教育市场、克服技术瓶颈。这是一个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并耗费天文数字般资本的漫长过程。

战略的抉择:从“插件”到“平台”的演进

因此,最明智的战略路径并非二选一,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进过程:

第一阶段:成为SWIFT生态系统中最强大的“插件”

目标: 深度整合,无缝衔接。让USDC成为SWIFT网络中流转的一种新型“数字资产”。

行动: 与SWIFT合作,开发基于ISO 20022标准的接口,让银行可以通过发送一条SWIFT报文来完成USDC的铸造、销毁或转移。

收益: 获得海量用户、资金和信任,完成资本和市场的原始积累。先不死,再谋发展。

第二阶段:建立平行的“原生网络”并展示优越性

目标: 在通过SWIFT获得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CPN等原生协议。

行动: 针对SWIFT无法满足的场景——例如需要高度可编程性的智能合约支付、DeFi应用、小额高频的物联网支付等——展示原生网络的优越性。

策略: 告诉市场:“对于传统的银行间汇款,你可以继续用SWIFT来调用USDC;但如果你想实现更复杂的、自动化的、成本更低的金融逻辑,请直接接入我们的原生网络。”

第三阶段:从“桥梁”到“目的地”的转变

目标: 让原生网络成为主流选择。

路径: 当原生网络的生态足够繁荣,开发者和应用足够多,用户体验足够好时,市场的重心会自然地从作为“桥梁”的SWIFT通道,迁移到作为“目的地”的CPN原生网络。届时,SWIFT通道可能依然存在,但已不再是核心。

结论:

短期内,“加入”或“整合”进SWIFT体系,是区块链行业,特别是Circle这样的头部玩家,实现爆炸性增长、获得主流认可的最快路径。 这不是对去中心化理想的背叛,而是在现实世界中务实战略。

在这场世纪博弈的终局,SWIFT或许不会消失,但其角色可能从唯一的“高速公路”,降级为众多道路选择中的“国道”之一。真正的价值流动和金融创新,将发生在以公链为基础的新一代价值互联网上。

而公链,在这个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它并非要取代所有中心化系统,而是作为这场博弈的终极仲裁者和信任基石。它是那个沉默、可靠但不可或缺的“全球公证处”,为新旧两个世界的资产流转与最终结算,提供着不可篡改的信任保证。

稳定币与SWIFT的未来,是一场从融合走向竞争的动态博弈。短期内的“握手言和”是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务实之举,但这恰恰为稳定币巨头们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去开启一场更宏大、更深刻的长期竞赛。这场竞赛的结果,将重新定义全球金融的底层逻辑,而众多的公链,将是这场新秩序中那块最坚实的奠基石。

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最新快讯
来源:jinse
时间:2025-07-24 00:18:02
金色财经报道,现货黄金失守3390美元/盎司,日内跌幅1.21%。
来源:jinse
时间:2025-07-24 00:17:05
金色财经报道,近期达成的贸易协议减少了一直打压美元的不确定性,但美元几乎没有反弹的空间。高盛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广泛提高关税将对美国的相对前景造成压力,从而继续削弱美元的强势。”虽然与日本的协...
来源:techflowpost
时间:2025-07-24 00:15:00
深潮 TechFlow 消息,7 月 23 日,据金十数据报道,现货黄金跌破3400美元/盎司,日内跌0.91%。
来源:techflowpost
时间:2025-07-24 00:14:00
深潮 TechFlow 消息,7 月 23 日,据金十数据报道援引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与欧盟接近达成 15% 关税协议。
来源:techflowpost
时间:2025-07-24 00:13:00
深潮 TechFlow 消息,7 月 23 日,据金十数据报道,近期达成的贸易协议减少了一直打压美元的不确定性,但美元几乎没有反弹的空间。高盛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广泛提高关税将对美国的相对前景...
最新文章
  • 交易所
  • 币种
排名 交易所 24h成交额
1 BinanceBinance ¥1,527.57 亿
2 BybitBybit ¥576.23 亿
3 Coinbase ExchangeCoinbase Exchange ¥71.57 亿
4 OKXOKX ¥519.71 亿
5 UpbitUpbit ¥77.13 亿
6 KrakenKraken ¥43.20 亿
7 BitgetBitget ¥494.79 亿
8 RaydiumRaydium ¥11.50 亿
9 BitfinexBitfinex ¥6.09 亿
10 Uniswap v2Uniswap v2 ¥3.72 亿
查看更多
行情行情 行情  平台 平台 平台 首页首页 首页 观点观点 观点   快讯  快讯 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