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rndxt 来源:X,@arndxt_xo 翻译:善欧巴,金色财经这是一个由流动性驱动的牛市,但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流动性支撑。美联储仍保持紧缩,财政刺激逐渐消退,但风险资产依旧一路飙升。为什么?因为在经济金字塔顶端,AI 驱动的资本利得和资本开支正层层...
作者:arndxt 来源:X,@arndxt_xo 翻译:善欧巴,金色财经
这是一个由流动性驱动的牛市,但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流动性支撑。
美联储仍保持紧缩,财政刺激逐渐消退,但风险资产依旧一路飙升。为什么?因为在经济金字塔顶端,AI 驱动的资本利得和资本开支正层层向下传导;与此同时,加密金库公司(TCos) 发明了一种全新的传导机制,将股票市场的狂热 反射性地转化为链上买盘。
这一飞轮效应能帮助市场穿越季节性疲软和宏观噪音,直到 超大规模科技公司的资本开支减速或ETF买盘停滞。
1.流动性来源的转移
不再来自美联储或财政部,而是来自 AI 超级科技公司的股权收益与资本开支。英伟达(NVDA)、微软(MSFT)的财富效应,加上 1000 亿美元以上的资本开支浪潮,正向劳动力、供应商乃至零售投资者辐射,把风险逐层推向曲线的末端——最终流入加密市场。
2.加密市场的新“重量级买家”
TCos(比特币的 MicroStrategy 模式,以太坊的 Bitmine/其他企业)成为公共股本与现货代币之间的桥梁。这是过去几轮周期中缺失的结构性买家。
3.宏观逆风目前仍可控
尽管数据中仍有顽固的通胀风险(关税、工资、美元)与疲软的劳动力市场,但 AI 带来的生产率预期 + 加密领域的监管利好,使得风险溢价被压缩。
资本利得 → 风险轮动:标普 500 的前瞻市盈率已高企,零售投资者开始轮动至 无盈利科技股、高空头比例股票组合和加密资产。
资本开支即流动性:超大科技公司创纪录的投资支出,犹如私营部门的流动性水泵——资金流向供应商、员工和股东,随后又回流市场。
副作用:AI 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中心、芯片、电力)现在表现为投资增长,未来则转化为生产率提升。存在时间滞后,但 财富效应是即时的。
从“0 代”到主动寻价:早期的 TCo(如 Saylor 的 MicroStrategy)是价格无敏感度的“底部买家”。新兴的以太坊 TCo 则是 主动寻价者,会在关键价位进行防守,并在股权价值上升时推动突破。
反身性循环:
股权融资 → 买入储备资产(BTC/ETH) → 代币价格上涨 → TCo 股价上涨 → 融资成本下降 → 重复。这就是飞轮效应。
阿喀琉斯之踵:关键价位之间存在空档。如果 ETF 或散户买盘无法填补,突破失败会迫使 TCo 节约现金,价格也会迅速回落。
加密监管松绑 与 更友好的政策姿态 打开了传统金融资本的管道。
关税“解决方案”是假象:企业在中国、墨西哥、加拿大及 USMCA(美墨加协定)相关豁免与司法结果上仍无明确性。这种不确定性让企业更倾向于 金融化而非资本开支——资金更多流向资产市场。
金库需求 + ETF 资金流 为 ETH 提供了新的叙事,扭转了过去数年被 L2 压制的局面。
“杯形理论”视角:追逐价格的 ETH TCos 守住 3,000 美元 → 3,300 美元 – 3,500 美元 → 4,000 美元区间;ETF 填补了中间区间。如果约 270 亿美元的排队需求分阶段实现,当前阶段可以延续。如果没有,那么空洞效应就很重要了。
我的解读:ETH 当前的买家结构已和以往周期完全不同。它不再是 “散户 vs 矿工”,而是 ETF + TCo 对抗流动性缺口。
通胀
调查中的价格压力:连续三个月销售价格指数上升(为 2022 年 8 月以来最高),显示商品主导的价格压力,与关税传导、美元走软和工资粘性相一致。
解读:隐含通胀接近 ~4%,虽然不至于危机,但会使降息变得复杂。美联储只有在劳动力市场未崩溃时,才能容忍这种“有利于增长”的通胀。
劳动力
青年就业不足激增:青年就业不足率三个月均值接近 ~17%,成为早周期的“金丝雀”。年轻劳动者最先感受到周期转折;如果扩散到核心就业群体,市场风险会显现。
增长、债务与 AI
AI 的财政对冲作用:如果全要素生产率(TFP)长期比基准高 +50bps,到 2055 年美国公共债务/GDP 可能只有 ~113%(基准 156%),且人均实际 GDP 高 ~17%。换言之,AI 是唯一足够大的可信增长杠杆,可以弯曲债务曲线。
但存在时滞:上世纪 80 年代的计算机投资到 90 年代末才转化为生产率红利,说明技术红利需要时间。市场今天已经在贴现未来效率。
关税与不确定性
政策迷雾 = 估值不确定性风险:未最终敲定的税率、模糊的协议(欧盟/日本)、豁免变动和法律挑战,都使前瞻成本曲线模糊。结果是 CFO 更倾向于金融资产而非长期实物投资——这在讽刺地支撑了市场,却也提升了中期通胀风险。
偏空因素
TGA(财政部一般账户)消耗 + QT(量化紧缩)仍然偏紧。
9 月前的季节性疲软。
劳动力市场初步走弱;通胀再加速(关税/工资)。
偏多因素(加仓理由)
AI 投资 + 财富效应是当下的流动性来源。
加密政策转向释放了传统金融资金管道。
TCo/ETF 结构带来持续性的机械买盘。
2026 年美联储的鸽派构成提供了可信的前瞻催化剂。
结论:只要 AI → 零售 → TCo → 现货 这条链条还在,我依旧保持建设性(看多)。
超大科技资本开支下滑:AI 基础设施订单明显减速。
ETF 需求停滞:持续流出或二级市场发行失败。
TCo 股权融资关闸:融资折价、增发失败或净值溢价崩溃。
劳动力崩裂:青年群体的疲软扩散到核心就业群体。
关税冲击 → CPI 飙升:迫使美联储收紧而不是放松。
核心:高质量 AI 复合成长股;有选择地配置“卖水人”标的(算力、电力、网络)。
加密:BTC 作为 Beta,ETH 作为反身飞轮。尊重关键支撑位;在缺乏承接的突破行情中要警惕“空气袋”。
风险管理:围绕 ETF 流量数据、TCo 融资日程、超大科技公司指引进行仓位管理。支撑位加仓;情绪化突破缺乏跟进时减仓。
这轮周期和 2021 年不同。
它由 AI 股权收益和资本开支所带来的私人部门流动性驱动,并通过新的企业结构(TCo)传导进加密市场,再由 ETF 认可。
这个飞轮是真实存在的,直到“金字塔顶端”(超大科技公司)停摆之前,它都会运转。
在此之前,市场的最小阻力路径依然是“向上、向右”。
宏观脉动更新|2025年8月16日
涵盖以下主题:
1.本周宏观事件
2.比特币热度指标
3.市场概览
4.关键经济指标
5.中国焦点
上周
下周
通胀数据与比特币反应:7月CPI为2.7%,符合预期,给市场带来初步宽慰,并推动比特币突破新高至124,000美元以上。然而,PPI环比大涨0.9% —— 创下三年来最大增幅 —— 提醒交易员生产成本仍然顽固。这种消费者通胀降温与生产端成本上升的拉锯,凸显了BTC对宏观信号的高度敏感性。
以太坊ETF机构化突破:美国现货ETH ETF录得史上最强单日流入,超10亿美元,领头的是贝莱德和富达。截至目前累计流入超过108亿美元,ETH正在逐步获得机构资产地位 —— 受益于流动性质押的监管清晰化。这股流入势头可能意味着以太坊正开启属于自己的ETF驱动增长周期,类似比特币年初的表现。
BitMine的大胆财库战略:BitMine将其股权计划扩大至245亿美元,释放出对以太坊的长期信心。其持仓已超过115万枚ETH,不仅是全球最大的上市公司ETH财库,还在塑造ETH供应动态中的战略角色。这种集中度也引发了一个问题:企业财库未来是否会影响以太坊市场的流动性和治理?
Bullish IPO凸显机构需求:Bullish 11亿美元IPO首日股价较发行价飙升143%,反映出机构对加密原生基础设施的强劲需求。在Peter Thiel与方舟投资的支持下,Bullish正在定位为传统市场与数字资产之间的高调桥梁 —— 表明投资者渴望为面向大规模机构资金的平台买单。
ALT5 Sigma押注另类财库:ALT5以15亿美元签下World Liberty代币交易,并邀请Eric Trump加入董事会,凸显另一趋势:企业财库正超越比特币与以太坊,探索更多元化的资产。究竟这是风险分散,还是战略分散,有待观察。但这表明治理代币与企业绑定型加密资产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Do Kwon案的先例效应:Do Kwon认罪不仅意味着一场高调风波的终结,更树立了先例。多年间,加密创始人都在灰色监管地带活动。如今,面临可能长达12年的刑期,传递出明确信号:加密领域的市场操纵与欺诈将面临与传统金融同等的惩罚。
生成式AI与美国经济增长
投资与生产率:2025年上半年,IT设备投资 —— 很大部分与生成式AI基础设施相关 —— 占据了实际GDP增长的59%。生成式AI正在推动支出与估值,却尚未显著转化为广泛的生产率提升。
投资结构转移:传统投资(工厂、办公楼、零售)下降,而数据仓库激增,突显AI的主导地位。关税不确定性则推迟了其他资本项目。
市场动态:生成式AI正在重演互联网泡沫效应 —— 推高股市泡沫,“七巨头”拉动标普500大部分涨幅。一旦更广泛的经济放缓到来,科技股可能被抛售以填补其他亏损。
能源压力:预计到2030年,AI驱动的数据中心耗电量将与日本相当,美国电力需求增长由数据处理超越重工业。能源成本上升(补贴减少)可能压缩家庭预算,抑制消费。
生产率滞后:与过往科技浪潮类似,AI的长期红利需要整合与适应。在提升生产率之前,它将重塑劳动力市场,并带来行业赢家与输家。
生成式AI与美国政府债务
基准与生产率乐观情境: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按当前假设,联邦债务到2055年将达GDP的156%。若AI加速生产率提升,则可能降至113%,且人均实际GDP比基准高17%。更强的生产率意味着更快的收入增长、赤字下降与债务负担减轻。
债券市场影响:更快的增长可能因资本需求增加推高收益率,但效率提升或拉低通胀。净效应仍不确定。
AI生产率未知数:历史经验(电脑、互联网)显示创新与生产率提升之间存在长周期滞后。生成式AI可能也会如此 —— 其财政效益可能要数十年后才显现。
移民作为对冲力量:移民是美国劳动力增长的关键,外籍工人占劳动力的19%。若政策收紧、大规模遣返(每天3,000人),可能每年减少100万劳动力,推高工资和通胀,同时压低GDP增长与税收。
双重路径前景:
AI驱动生产率繁荣 → 更强增长、更低债务比率
移民受限导致劳动力紧缩 → 增长放缓、通胀上升、赤字扩大
通胀压力加速迹象
调查显示价格上升:标普全球PMI调查显示,美国商品和服务售价在5-7月急升,7月创下自2022年8月以来最高。与全球价格指数下降形成鲜明对比 —— 这一轮通胀加速是美国独有的。
商品推动通胀:过去几年,服务价格涨幅领先商品,但近期商品涨幅反超 —— 很可能与关税直接相关。
企业反馈:公司指出,关税推高进口成本、美元走弱以及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工资上涨,是售价攀升的主要原因。
隐含通胀趋势:按历史对比,标普全球估算美国通胀实际运行在4%左右,与耶鲁预算实验室预测的“关税未来一年可能额外推高2个百分点”一致。
美联储的两难:如果通胀继续走高而就业走弱,美联储将面临取舍。历史显示,除非认为冲击是暂时的,否则其会优先控制通胀,即便以牺牲就业为代价。
尽管近期有一些宣布,但美国贸易政策仍缺乏清晰性,让企业在供应链与投资决策上犹豫不决。主要原因包括:
谈判未完成:对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关税税率尚未确定。随着《美墨加协议》(USMCA)明年重新谈判,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
临时性措施:许多关税在未完成协议情况下就已实施,未来仍可能重新谈判或豁免。企业和各国正积极游说寻求豁免。
模糊承诺:与欧盟、日本达成的协议包括美国投资与能源采购承诺,但均属非强制目标,解释差异已埋下争端隐患。
法律挑战:法院对关税合法性的质疑可能导致部分逆转,增加另一重不确定性。
豁免与游说:行业协会正加紧争取特定领域减免,意味着当前的关税结构可能只是暂时性的。
高关税冲击:超过60个国家目前面临远高于10%的关税,威胁出口与就业,并引发新一轮谈判(如爱尔兰、台湾、莱索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