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y,金色财经山寨币的“微策略”潮,从2025年5月开始掀起。类似ETH、TRX、SOL、XRP、DOGE、BNB等山寨币的模仿微策略的公司如雨后春笋搬崛起。和微策略单一的发行可转债来购买比特币的策略不同的是,其操作路径大致是,这些山寨币背后的利益相关方...
Jessy,金色财经
山寨币的“微策略”潮,从2025年5月开始掀起。
类似ETH、TRX、SOL、XRP、DOGE、BNB等山寨币的模仿微策略的公司如雨后春笋搬崛起。
和微策略单一的发行可转债来购买比特币的策略不同的是,其操作路径大致是,这些山寨币背后的利益相关方在美股上买一个壳公司,然后宣布购买某种代币作为储备。而股价和币价也会在短期来迎来一波上涨。
然而,在短暂的股价的狂欢之后,这些山寨币们的微策略均迎来了股价的下跌,如以太坊版微策略Sharplink的股价在消息公布后,最高股价达到了每股近80美金,现如今股价为不到20美金一股。目前仓以太坊最大的机构Bitmine则在7月3日股价达到了135美金的高点,目前也只有34美金一股。而BNB的微策略CEA Industries在7月28日冲上57美金的高点之后,现如今股价也回落到35美金。
类似的这些山寨币的微策略们,通过增发股票来拉高市值,融到资金购买相应的山寨币,其实是用不断稀释普通股股东权益来为代币增持提供现金流。山寨币有了大量的资金来为其价格托底,币价被不断拉高,该山寨币的大户得到了机会高位卖出,而对于跟风参与该类股票的散户来说,大多却买在了股价的最高点,也成为这场盛宴的最终买单者。
股价的飙升和后续的拦腰斩断
2025年5月以来,多家与主流山寨币有关的公司相继在美股市场上复制“微策略”模式。他们的共同操作路径是:先控制一个美股壳公司,再宣布购买某种代币作为“战略储备”,随后通过股价拉升获得融资,再用融资增持代币,试图建立一个代币价格与公司估值的飞轮结构,但实际则是金融世界里十分常见的左脚踩右脚的游戏罢了。
以太坊版的“微策略”公司Sharplink Gaming(SBET)在宣布购入ETH后,股价一度飙升至近80美元,而目前仅剩不到20美元;持有最多以太坊的Bitmine也在7月初涨至135美元的阶段高点,如今已跌回32美元。
波场TRON通过反向并购一家名为SRM Entertainment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来实现上市,随后SRM Entertainment更名为Tron Inc.,而其具体的入股是以价值 1 亿美元的 TRX 代币入股 SRM Entertainment,而SRM Entertainment 计划将这笔 TRX 存储在公司金库中,构建 “TRX 储备金” 模式。消息宣布之后,SRM Entertainment 股价于6 月 16日暴涨 533%,从 1.45 美元飙升至 9.19 美元,盘中最高达 10.83 美元,目前价格还算稳定在近9美元美股。
甚至连DOGE也有自己的“微策略”:这个七月Nasdaq挂牌公司Bit Origin宣布已募得5 亿美元资金(其中4 亿美元来自股权融资、1 亿来自债务),计划用来建立DOGE金库,而另一家上市公司Thumzup Media 则早于Bit Origin,其已经核准建立包含DOGE的2.5亿美元加密货币金库。当下,前者股票价格已经距离宣布消息之后的高点拦腰斩断。
而最近最受关注的,则是BNB的微策略。首先CEA Industries(VAPE)(YZi Labs有投资)在7月28日把“进行5亿美元的公开股权私募投资 (PIPE),此次PIPE包括4亿美元现金和1亿美元加密货币,此外还包括可能行使认股权证而获得的最高7.5亿美元收益。该公司将利用这些资金创建 BNB Chain (BNB) 加密货币金库。”消息宣布后,当日股价从8.9美元狂飙至57美元,次日便剧烈回调至40美元附近,现如今的股价为35;另一家则是中国微芯片公司Nano Labs(NA)在6月底宣布将通过发行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购买10亿美元BNB,意图长期持有5–10%的流通盘。消息一出股价一度翻倍至15美元附近,不过目前跌至6美元附近。
谁在为山寨币微策略的屯币战略买单?
从表面看,这些山寨币项目复制微策略的操作逻辑,似乎是以加密货币作为储备,以此体现其对区块链长期价值的信仰。但实际上,这是一场包装的资本游戏,其核心不是创造价值,而是将币价与股价人为绑定,在一轮轮增发中制造短暂的市值幻觉。
它的运作逻辑十分清晰,项目方或控股人操控上市公司发布持币公告,在币圈与美股市场上同时激发炒作情绪,带动股价上涨;随即通过定向增发(ATM、PIPE、可转债等方式)获得融资,用来回购相关代币。这轮操作的关键在于节奏控制——币价上涨带动股价,股价上涨带来融资空间,融资完成再推动币价,飞轮得以继续旋转。
但问题在于,这一切建立在情绪和估值之上,缺乏内在价值支撑。代币本身并不产生现金流,公司也无法从持有代币中稳定获利。而增发带来的融资,其实是通过稀释普通股股东权益来换取短期流动性,实现“以股换币”。
当热情消退、币价停止上涨,或融资能力受限,这套结构就会迅速崩塌。币价与股价开始脱钩,融资窗口关闭,公司便再也无法维持对代币的增持与托底。山寨币失去了最大的买方,市值泡沫也随之破裂。
与此同时,那些在高点买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成为了这场虚假繁荣的最终买单人。这种模式的危险,就在于他将加密资产的风险转移到了股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跨市场的庞氏:情绪消息推动股价,股价推动融资,融资推动买币,币价上涨。
而链条一旦断裂,崩盘也来得更快。首先如果代币价格回落至公司平均建仓成本以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另外,目前这样的操作,其实是踩中了正是监管滞后的漏洞,当监管叫停这种融资买币的模式后,毫无疑问的,股价和币价会引来双双的血流成河。而更有可能预见的,或许更是当情绪的热潮和资本撤离时,价格的下跌,它不是像Luna般的螺旋式的迅速归零,而是股价再难回到高点。到那时,飞轮不再转动,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的市值,和一群在高位上车的无知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