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barry,Interchain Labs联合首席执行官编译:Yuliya,PANews近期支付巨头Stripe已正式下场,将与知名加密风投Paradigm合作,共同打造名为“Tempo”的L1区块链。这是一个为金融科技巨头的客户群服务的“高性能、...
原文:barry,Interchain Labs联合首席执行官
编译:Yuliya,PANews
近期支付巨头Stripe已正式下场,将与知名加密风投Paradigm合作,共同打造名为“Tempo”的L1区块链。这是一个为金融科技巨头的客户群服务的“高性能、专注于支付的区块链”。
Stripe的入局并非孤例,它或许正揭示着一个巨大趋势的开端——企业自建L1区块链的浪潮正悄然兴起。为何在企业级区块链沉寂多年后,大型企业又重新燃起对自建区块链的兴趣,并且首选L1?以下为文章原文,PANews对此进行了编译。
这并非一次性的个案,而是企业自建L1区块链这一巨大趋势的开端。目前已有大量公司(包括部分财富500强企业)正在考虑推出自有L1区块链。
多年前,企业级区块链曾遭遇失败,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敏感话题。那么,为什么现在成熟企业又开始重建区块链?又为何首选L1区块链?
企业区块链回归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稳定币的成熟
当前与之交流的财务团队已不再对稳定币感到陌生或恐惧。得益于Circle的IPO以及即将出台的监管政策,稳定币已被视为一种安全且具备强大潜力的技术,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简化业务流程,并从现金储备或客户存款中获得更多收益。多数大型公司正在建立持有和流转稳定币的基础设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稳定币监管,整体环境正朝有利方向发展。
2. 关注支付,而非溯源
在此前的企业区块链热潮中,大部分应用场景集中在溯源(即追踪某个跨公司流程的起源与生命周期,如供应链原材料追踪或慈善资金使用追踪)。然而,这类场景在技术上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库实现,唯一的问题是信任。
如今,与之交流的企业几乎不论所属行业,首要关注的都是支付。当前大部分B2B和B2C支付服务商及网络向商家和企业收取高额手续费,结算需要数天,且存在真实的结算风险。一旦涉及跨境或外汇,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对于跨国公司(尤其是Airbnb等平台型企业)而言,自建基于区块链的支付解决方案可节省数十亿美元,并为客户、员工及零工提供更佳体验。
至于为何选择构建L1,而非L2或智能合约,原因有三:
1. L1已成熟且被技术决策者熟知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L1作为技术平台已被充分理解并得到验证。以太坊、比特币、Solana、Sui、Aptos——几乎所有非加密行业人士能叫出的区块链都是L1(Base或许是例外)。仅Cosmos技术就已支撑200多条链,覆盖各个领域,承载资产总值超700亿美元;过去一年中最大的新晋项目Hyperliquid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格局。此外,最成功的企业级区块链如Canton本身也是L1。
相比之下,L2虽令人兴奋,但仍处于早期阶段,理解难度较大(试想一下,向一家消费品市场业务的CTO解释“Stage 1”和“Stage 2 Rollup”的区别,或者说明验证桥的工作原理,其难度可想而知)。成熟企业的决策者往往不愿在新兴平台上冒险。涉足加密领域本身已是重大风险,因此必须选择对利益相关方最易理解的方式。
2. 降低平台风险
多数公司不愿押注ETH、SOL、TIA或其他公链,而是希望只押注自身。构建L1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大型企业通常会采用多家云服务商以规避来自AWS或微软的风险,而在他们看来,以太坊或Solana的风险远高于这些传统合作伙伴。
3. 控制与连接性
开放、透明的L1为企业在保持平台自主控制的同时,提供了与更广泛的加密企业生态互联互通的能力。L2与其他链(如Solana)的互操作依赖第三方,且常受限于欺诈/零知识证明窗口及以太坊缓慢的最终性确认,从而导致结算延迟。L1则不存在这一问题,结算即时且具确定性,使互操作保持一致性。这一特性与构建企业自有“围墙花园”并在其中实施必要的KYC/AML及应用逻辑的能力相结合,将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