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稳定币掀起的浪潮尚未平息,香港中资机构对 RWA 的集体涌入与行业冷静的呼声已形成微妙角力。香港金融圈正呈现明显的分层态势。外资机构延续着对量化、对冲及 IPO 等传统领域的深耕。而中资机构除了上述业务外,正将更多精力投向一项新任务 —— 研究 RWA...
文章导读
稳定币掀起的浪潮尚未平息,香港中资机构对 RWA 的集体涌入与行业冷静的呼声已形成微妙角力。
香港金融圈正呈现明显的分层态势。外资机构延续着对量化、对冲及 IPO 等传统领域的深耕。
而中资机构除了上述业务外,正将更多精力投向一项新任务 —— 研究 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这种战略转向既源于政策东风的驱动,也暗含着金融机构对未来资本市场变革的预判。
01
RWA 指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现实世界中可产生稳定收入的资产(如酒店租赁、光伏发电,乃至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进行代币化,使其能在链上实现交易、管理与流通。
目前,在港中资机构探索 RWA 项目已成为趋势,这源于国内总部的战略部署,多数机构将其视为 "命题作业或指定功课"。不少机构此前已接到总部要求,需积极探索相关商业机会。
与香港多数金融产品落地流程类似,中资机构探索 RWA 项目离不开大量律师参与,这直接带动了香港部分律所在币圈相关业务的增长。金杜律师事务所、君合律师事务所等头部律所均在其列,也让在港中资机构从业者的工作更为繁忙。
8 月 7 日,蚂蚁数科等机构在港交所联合举办 RWA 行业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等出席。
梁振英在致辞中指出,标准化是连接现实资产与数字金融的关键桥梁,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应发挥标准“锚点”作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与全球资本市场活力提升。
或许是举办方低估了市场热情,当日下午 2 点半开幕时会场已座无虚席,多数参与者只能站在后方,现场聚集了大量传统金融机构人士,这种场景在香港币圈活动中已许久未见。
此轮中资机构对 RWA 的热情,与香港《稳定币条例》的推出密切相关。该条例于 2025 年 8 月 1 日正式生效,是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
多位在港中资资管机构高管近期频繁往返内地与香港,与总部及部分地方监管机构探讨稳定币推行背景下香港的商业机会。这一波探索呈现 "自上而下" 的特征,总部希望驻港机构先行布局 RWA,为稳定币发行后的生态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之前,多数在港中资机构并未涉足币圈业务,部分机构甚至未将资管牌照升级至可参与币圈产品的类别。仅有华夏基金香港公司、太平资管香港公司、嘉实基金、博时基金等少数机构发行过相关币圈产品。公开信息显示:
华夏基金(香港)
2024 年发行比特币现货 ETF、以太坊现货 ETF,2025 年 2 月推出港元货币基金代币化基金,7 月新增人民币及美元货币基金代币化产品。截至 8 月 21 日收盘,其比特币现货 ETF 规模约 20.72 亿港元;港元货币基金代币化规模约 12 亿港元,美元部分为 4000 万美元。
太保资管香港
2023 年 9 月升级旗下 1 号牌、4 号牌,成为首批获虚拟资产牌照的资管公司。2025 年 3 月推出首只美元货币市场基金代币化产品(CPIC Estable MMF),发行规模 1 亿美元。其在港资产规模超 700 亿港元,选择美元货币基金作为代币化首选,主要基于投资者需求和市场流动性考量,现阶段这类产品的意义更在于探索与准备,而非追求规模。
目前,香港可用于代币化的合适金融标的有限,除稳健的货币基金外,部分机构在尝试权益代币化,甚至探索私募信贷产品(Private Credit)代币化。
由于多数机构此前未接触过币圈产品,7 月中下旬稳定币在港掀起热潮后,不少机构开始紧急 "攒" 项目,甚至临时组建团队搭建产品,以完成 "功课"。
业内乐观观点认为,未来所有人都需学习上链产品,随后可能有更多金融产品实现上链。更有看法指出,未来 5-10 年所有金融产品都将上链,这将解决 7x24 小时交易问题,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当下 AI 趋势一致,都将面临全面变革。美国市场的成功案例进一步提振了行业信心:
贝莱德
2024 年 1 月 11 日在纳斯达克上市比特币现货 ETF(iShares Bitcoin Trust,IBIT),截至 8 月 20 日收盘规模超 867.7 亿美元,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 ETF;同年 3 月 20 日推出首个代币化美元货币市场基金 iShares USD Money Market Fund(BUIDL),截至 8 月规模约 23.8 亿美元。
美国RWA市场
截至 8 月规模约 240 亿 - 250 亿美元(不含稳定币),其中底层资产为私人信贷的规模超 130 亿美元,美国国债相关规模达 80 亿美元。
对在港中资机构而言,抓住香港政策与行业变化,是在资本市场变革中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不少机构负责人认为,不应局限于传统金融市场的债券、股票等 "红海" 领域,而应借鉴贝莱德的 "自我革命",通过布局新领域迎合行业发展趋势,这也是多数在港资管机构扎堆布局 RWA 产品的初衷。
不过,并非所有观点都对当下 RWA 热潮持乐观态度。业内也有声音指出,当前香港 RWA 市场已显过热,需保持冷静。尽管认可区块链技术,但有观点强调,不应将新技术神话,并非所有资产都需上链,上链需符合金融逻辑并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不应将未来多年可实现的目标误作当下可达成的任务。例如,若某类资产在传统金融领域能快速融资,说明其流动性不差,未必需要在当下流动性较低的 RWA 市场上链;而对于不够优质的底层资产,即便上链,流动性仍难改善。
目前,香港 RWA 生态尚处于非常早期阶段,融资能力、流动性等均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稳定币热潮带动 RWA 热度上升,不少接洽 RWA 项目的团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团队甚至不明确 RWA 资产对应的法律权益。
事实上,RWA 是基于一整套法律系统建立的产品,投资者持有 RWA 资产代币的权益、该权益对应的底层资产所有权等,都需要明确的法律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稳定币条例》的生效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根据条例,稳定币发行人需满足严格的储备金要求(现金储备占比≥80%),并接受香港金管局的持续监管。这一框架既为 RWA 交易提供了合规的支付工具,也对资产上链的真实性、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例如,蚂蚁数科已启动稳定币牌照申请,计划将区块链技术与稳定币创新投入真实可靠的大规模应用;国泰君安国际、招银国际等中资券商也通过升级牌照,正式进入虚拟资产交易服务领域。
未来,随着监管框架的完善和技术基础设施的成熟,RWA 有望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但在此过程中,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技术效率与法律合规,将是摆在所有参与者面前的核心课题。
正如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所言:"RWA 的发展不应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