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Token;来源:X,@imTokenOfficial;编译:Shaw 金色财经从宏观角度来看,稳定币正在经历一场重大洗牌。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GENIUS法案》,标志着美国首部联邦稳定币法律的正式出台。8月,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成为...
作者:imToken;来源:X,@imTokenOfficial;编译:Shaw 金色财经
从宏观角度来看,稳定币正在经历一场重大洗牌。
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GENIUS法案》,标志着美国首部联邦稳定币法律的正式出台。8月,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成为香港地区首个此类监管框架。与此同时,日本、韩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在加快制定规则,允许持牌发行商将稳定币推向市场。
简而言之,市场已进入真正的“监管窗口期”。稳定币正从灰色地带的流动性工具演变为金融基础设施,在合规与创新之间实现并行发展。
在更广泛的分类中,受监管的稳定币占据着独特且关键的地位。
如今,需求已远远超出链上交易的范畴。对于加密货币原生用户而言,它们仍然是对冲和流动性的必需品。对于传统机构而言,它们日益被视为跨境结算、资金管理和支付的工具。
历史上,像 USDT 这样的代币是随着需求自然增长的。然而,尽管规模庞大,它们却在监管的灰色地带运作,并且一直面临着透明度和合规风险方面的质疑。
相比之下,受监管的稳定币则是“合规优先”打造的:由受监管的实体发行,在其所在司法管辖区获得许可,并由明确的储备金和法律义务作为支撑。
简单来说:受监管的发行方 + 正确的许可证 + 透明的储备金和可执行的责任。每一枚代币都与可识别的监管机构和托管安排相关联,用户和机构都能验证。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资产能够在链上流通,同时也能出现在企业文件和合规报告中——成为传统金融(TradFi)与加密货币之间的“官方桥梁”。
我们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待稳定币——不再有单一的叙事。在我们的框架中,我们将稳定币分为几个以用户为导向、实用的类别。
在这个框架内,受监管的稳定币(如 USDC、FDUSD、PYUSD、GUSD、USD1 等)并非旨在取代 USDT;它们并行运作——为跨境支付、机构工作流程和其他受监管的用例提供合规、风险较低的渠道。
如果说 USDT 的角色是提供“全球加密货币流动性”,那么受监管稳定币的目标则是将稳定币嵌入金融体系和日常生活的结构之中。
尽管各地路径可能不同,但方向趋于一致:从灰色地带的流动性转向合规的金融接口。其用途不再局限于交易所匹配和套利,现已扩展至跨境支付、企业资金管理,甚至日常消费。
在全球范围内,受监管的稳定币正沿着几条清晰的发展轨道演进。
美国
USDC (Circle):由现金和短期美国国债支持,定期接受审计,且具有 1:1 的可赎回性。被机构广泛采用,是少数能出现在经审计财务报表中的代币之一。
USDP(Paxos):在纽约金融服务部 (NYDFS) 监管下发行。流通量小于 USDC,但明确定位于机构支付和结算。
PYUSD(PayPal):主要用于零售支付而非交易,旨在将稳定币引入日常消费和跨境转账。
香港
随着《稳定币条例》于2025年8月生效,香港成为首个建立涵盖发行、储备和托管的全面监管框架的司法管辖区。在此制度下发行的稳定币被视为受监管的金融工具,而非灰色地带资产。FDUSD(First Digital)就是其典型代表。
日本
JPYC 是 JPYC Inc. 旗下首个获批的日元稳定币,该稳定币依据货币转账服务许可证发行,并由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作为支撑。日本金融厅(FSA)计划最早在今年秋季批准更多此类项目。JPYC 已完成汇款业务注册,并计划在以太坊、Avalanche 和 Polygon网络上发行。
韩国
韩国的一个监管沙盒正在测试韩元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和 B2B 结算中的应用。
其共同点显而易见:受监管的稳定币并非旨在取代 USDT 或 USDC。相反,它们针对的是需要合规性和透明度的场景。其叙事正在从“交易的灰色流动性”转向“全球金融的合法接口”。
不同的路径,相同的终点:受监管的稳定币正在成为 USDT 的平行赛道——不是为了夺取流动性主导地位,而是为机构、跨境资金流动和日常应用提供合法、可审计且受监管机构欢迎的选择。
2025年,传统金融(TradFi)领域最大的结构性转变将是受监管的稳定币的广泛推广。竞争将从规模和交易量转向监管深度和现实世界的采用。
无论是香港率先出台的法规,还是美国对 USDC 和 PYUSD 更严格的监管,其传递的信号都是相同的:真正能服务全球用户和传统资本的稳定币,是那些将链下合规与链上架构相融合的稳定币。
竞争的基础正在转变——从“谁持有最多的美元储备”转向“谁能最快进入现实世界的用例”:跨境结算、企业资金管理以及零售支付。一批以合规为先的参与者正在涌现。
例如:USD1
USD1 依托强大的传统资本和政策纽带,从一开始就强调合规性和全球实用性,并在特朗普家族的政治支持下,短短六个月内就实现了惊人的“从零到一”的突破。
自 3 月份以来,其供应量已飙升至 21 亿美元,超过 FDUSD 和 PYUSD,成为全球第五大稳定币(CoinMarketCap)。
USD1 现已在包括 HTX、Bitget 和 Binance 在内的主要 CEX 上市,而 PYUSD 尽管有 PayPal 的品牌加持,却仍在努力争取被市场接受。
与此同时,流动性即服务基础设施正在兴起,旨在让稳定币不仅成为链上的交易代币,还能成为全球通用的可调用结算 API。
在不久的将来,跨境支付、企业资金管理甚至个人消费都可能在 USDT 的灰色市场流动性和受监管的稳定币的白名单系统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一架构正在向多元化的平行结构发展:
USDT仍然是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引擎。
有收益的稳定币满足资本增长需求。
非美元稳定币引入了多极化叙事。
受监管的稳定币正日益融入现实世界的金融体系之中。
过去十年,USDT 体现了有机的灰色地带增长,推动了全球加密货币的流动性。而像 USDC 这样的产品则弥合了灰色与白色之间的差距。如今,随着美国《GENIUS 法案》、香港相关条例的生效以及日本和韩国的试点项目推进,受监管的稳定币正迎来真正的机遇窗口。
这一次,稳定币将不再仅仅服务于链上用户,它们将出现在跨境结算、企业资金管理和日常消费领域。
这就是受监管的稳定币的本质:超越加密货币泡沫,融入金融和日常生活的常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