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静下心来写Web3的长文章,还是2年前写的《不容错过!香港Web3大会8个值得分享的见解》迟迟未动笔,一方面是过去一两年鲜有值得我专门写下的内容;另一方面,随着AI大规模普及,写作门槛骤降,中文互联网充斥着充满AI痕迹的文章,读来乏味刺眼,更让我提不起笔...
上一次静下心来写Web3的长文章,还是2年前写的《不容错过!香港Web3大会8个值得分享的见解》
迟迟未动笔,一方面是过去一两年鲜有值得我专门写下的内容;另一方面,随着AI大规模普及,写作门槛骤降,中文互联网充斥着充满AI痕迹的文章,读来乏味刺眼,更让我提不起笔.更关键的是,我这一两年既忙着陪伴三宝出生和成长,又投入撰写《AI起名指南》一书,‘不务正业’也忙得不亦乐乎。
可是2个月前, 在Nano Labs总部和孔剑平一席话, 把我瞬间拉回Web3的中心.孔剑平也是Web3圈的老人,是我2年前文章中的“香港Web3三个火枪手”之一,还是相互很熟的多年好友. 我们一见面开门见山, 老孔邀请我来帮他大展宏图, 在白板上画出他的近中远期规划. 我提出反馈和想法, 我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厘清彼此的需求和条件. 不到一小时, 我们就愉快达成一致. 随即下楼和一群传统投资圈的人吃饭,期间安排人事部和董秘准备聘任合同和对外公告. 饭局间便完成了签约与公告确认。这种效率与节奏,让同桌感叹:币圈的速度,果然是‘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于是就有了我最近频繁出现在香港Web3的身影, 遇到很多以前圈内的老朋友,他们现在大多从事交易所、币圈量化投资、VC、 资管、OTC业务、项目方、公链团队、媒体、社区、律师、托管和会计等。也认识很多圈外感兴趣或者刚刚入圈的新朋友。他们大多来自中资外资和香港本土银行,券商,私募基金和风投,家办,资管。不管新老朋友,他们主要居住在香港,其次来自大湾区,剩下依次来自北京上海,新加坡,纽约,迪拜,欧洲等地区。
新老朋友经常问我对现在的香港Web3怎么看, 特别是老粉丝一直在催促我写香港Web3的续篇, 我一并在这篇一块回答.
两年前,圈内人来还只是来香港探路,对香港想成为Web3亚洲中心的雄心壮志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两年过去了,事实胜于雄辩, 香港的Web3之火非但没有熄灭,反而愈燃愈旺,已然名副其实地成为Web3亚洲中心。
在短短2年时间,是什么原因才成就了香港如今Web3的亚洲中心地位?
1.市场的火热
牛市改变信仰,何况是2年4倍涨幅的大牛市。 任何Web3的叙事,小到一个项目的成败,一个人的成长,大到一个城市是否成为行业中心,都离不开所处的市场背景。
彼时2023年4月,比特币3万美元一枚,正处在前一波牛市6万7高点跌下来的熊市深渊中挣扎,而随后3个月,随着比特币现货ETF批准前景明朗,比特币开启轰轰烈烈的2年大牛市,从3万的低点,一路势如破竹,达到如今11-12万的高点。整体加密货币的总市值也从1.2万亿美元跃升至4.1万亿美元,增幅超过三倍。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特币2年4倍的涨幅, 傲视任何大类资产的回报,同时也与A股和港股这两年的波折和惨淡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市场大牛市,不仅让Web3圈内的人的信仰更加坚定,也打消圈外人对加密货币行业的根深蒂固的怀疑,也给香港确立成为亚洲Web3中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绝佳市场环境。
这两年,大陆和香港的各行各业除了人工智能外,其他都很卷都很难,尤其是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备受重创。 然而Web3行业却是欣欣向荣,热点频出。2年前,元宇宙、DeFi和NFT成为行业焦点赛道,如今他们已经成为昔日黄花,取而代之的,是稳定币,RWA, 币股联动或者数字资产财库DAT(我现在从事的赛道就是这个)等。这些耀眼的新兴赛道,已经冲破Web3圈层,成为跨界瞩目的明星,体现了加密金融融入传统金融的趋势。 还有一些没那么耀眼,但是依然稳健发展的赛道,比如加密资产管理和DePin等基础设施依然持续不断地发展。
这些过去和现在的热点,香港一个都没落下,尤其是在稳定币和RWA这两个最引人瞩目的赛道上,香港成为全球的焦点。 很多朋友对香港稳定币和RWA很感兴趣,这两个话题很大水也很深,没法在一两篇文章说完整,有机会约见面聊。如果非要评论,可以概括两句话:香港的稳定币探索,更多具有战略意义而非现实落地价值,这是大玩家的博弈,与普通人关联有限。RWA目前虽然一片火热,但是还没探索出成熟路径可以形成一个自我繁荣的生态。如果想更深入了解稳定币和RWA,推荐阅读我火币前同事好友郭大治参与出版的《稳定币: 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新书。如果有耐心,我正在写一本《数字资产:从区块链到稳定币》,年底完稿,敬请期待。
底层公链技术是大家公认的Web3的基础设施,我认为监管也属于Web3基础设施之一。因为Web3属于新生事物,行业发展倍受监管影响常。中国和美国由于监管态度不同而造成两国Web3发展截然相反的历史,足以说明这点。自从2年前香港积极拥抱Web3行业,港府从上到下,落地不少监管政策和法案,尤其在2023年VASP加密货币交易所牌照的实施,和今年稳定币法案的推进。 虽然2023年JPEX交易所欺诈事件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丝毫没有动摇港府推进Web3发展的决心。
相比之下,新加坡作为香港成为亚洲Web3金融中心最大竞争者,对Web3支持却急速冷却,特别是在发生洗钱大案后,新加坡监管越发严苛。 而另一个极端,全球Web3中心美国,自从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当总统后,对行业的态度来个180度大转弯,把Web3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上。特朗普总统凭借其巨大的行政和党派力量,从行政、立法和司法各个方面,为Web3的发展一路开绿灯,目的是确保美国在这个领域的领导地位。迪拜是一个地区Web3中心,但是监管因过于宽松,使得当地Web3生态鱼龙混杂,良莠难分。
这么对比一圈下来,可以明显看出香港监管的特点,稳中有序的推进,同时平衡开放和稳健。这其中的尺度拿捏是非常不容易的。从这几年实际成果来看,香港监管整体上还是做得不错的。
老蔡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购置地产打造CAI大厦等方式,构建一个集资本、场地、孵化服务于一体的Web3和AI创投生态。3位大佬在香港Web3的耕耘不负众望硕果累累。
现在大家都看好香港的Web3, 这不稀奇,但是能在5年前,香港由于在疫情、经济转型、社会事件、东西方冲突等等因素作用下,在大家都不看好香港的背景下,力排众议,坚定推动香港Web3发展的人,才算真正的远见,才配得上行业领袖的尊称。饮水思源,作为香港Web3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我对他们的贡献始终怀有敬意与感激。
除了一直扎根香港的行业领袖,其他大佬也纷纷看好香港Web3, 赵长鹏,孙宇晨,沈波,杨林科,杜均,宝二爷,邓迪,帅初,韩锋,兰博这些老朋友近期频繁来香港。
其中两位需要特别提一提。在我们中间运作沟通下,赵长鹏在8月27日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重点围绕香港在Web3生态系统中的战略机遇,肯定了香港在Web3的发展, 也建议香港利用离岸金融优势,在加密金融领域“更大胆、更快”,以平衡合规与创新。他的一番话前所未有的鼓舞了行业的士气。
另一位是前老板李林,他近年常驻香港。他的家办Avenir也是扎根在香港多年,近期又把新火科技也收回来。 老李一如既往的低调,但是他在香港意义非凡,要知道火币培养出币圈大半人才,被尊称“币圈黄埔军校”。在老李的号召下,我认识的火币系的老同事和老朋友,大半以上现在都直接或者间身处在香港Web3。
评判香港是否已经成为亚洲Web3中心,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能吸引行业的领袖人物扎根,有了这些大佬,就会带来人脉,资金和项目,最终带动整个行业的活力。毋容置疑,香港是Web3行业领袖的首选之地。
再宏大叙事也需要落到细微的个人感受, 我来评价一下我对香港的个人感受。 我在华尔街工作和生活11年,在北京金融科技和币圈6年,在台北陪小孩3年, 在厦门读全职金融博士5年,这20年来以平均5年换一本的高频率跑遍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有资格评价香港在全世界的地位的。
香港有不足的地方,市场小,保守,迟缓,拥挤,嘈杂等等,这些都是事实,我们也改变不了。但是香港有其他上海、新加坡、东京、伦敦、纽约等国际都市所没有的独特魅力。
对于我们这种业界老人,工作和事业已经不是全部,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的占比越来越高。我们需要一个地方,它能提供必须得安全和自由,能有规范的法治,能和监管机构有效沟通,能让资金和信息自由流动,能提供便利的交通、卫生文明的生活环境,能离大陆近,让我在工作不忙时候2-3小时高铁就能多陪陪父母和小孩,能容易约上圈内好友,能碰上全世界各地有趣的人和事,能不用长途跋,打个出租车就能参加各种国际顶尖业内活动,还能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唯有香港。
所以,不必再问香港是不是Web3的亚洲中心,这已是无需置疑的事实。真正该问的是:在这场激情澎湃的香港Web3浪潮中,你将以何种姿态,和这座小岛的蓬勃生命力同频共舞?
正如赵长鹏受我们邀请上周在港大演讲时结束时所言:“四年前我以为再也回不到华语圈,今天在香港,我知道故事才刚刚开始。”全球币圈一哥的话,值得细细品味。
愿香港Web3的故事里,也有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