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下午,香港大学举办了加密金融论坛2025。其中,聚焦Web3发展的深度对谈中,币安创始人赵长鹏(CZ)与香港大学副校长、金融学讲座教授林晨围绕全球Web3格局、核心赛道机遇及香港定位展开对话。从稳定币的全球竞争逻辑,到RWA(实物资产代币化)的落地难...
8月27日下午,香港大学举办了加密金融论坛2025。其中,聚焦Web3发展的深度对谈中,币安创始人赵长鹏(CZ)与香港大学副校长、金融学讲座教授林晨围绕全球Web3格局、核心赛道机遇及香港定位展开对话。
从稳定币的全球竞争逻辑,到RWA(实物资产代币化)的落地难点,再到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未来博弈,这场对话既有一线实践的鲜活洞察,也有宏观层面的趋势判断,为理解Web3生态与香港的角色提供了关键视角。
稳定币作为Web3生态的“基础设施”,是本次对话的核心起点。赵长鹏从行业实践出发,复盘了稳定币的发展逻辑,并直指香港打造本土稳定币的关键命题——在USDT、USDC占据主导的当下,如何依托离岸人民币或港币建立竞争优势?
早期定位:交易所的“用户体验补丁”
2017年币安作为加密货币交易所(BB交易所)时,发现用户在比特币价格波动时需提币至法币交易所变现,体验繁琐。此时支持USDT(当时仍属小众),最初仅想提供“短期避风港”,却意外推动其随交易所生态增长——亚洲用户对美元需求难以通过传统账户满足,USDT成为替代选择,推动其第二波增长。
商业本质:低复杂度、高盈利能力的“隐形刚需”
稳定币业务模式简单:拿牌后接收用户法币、发行对应稳定币,用户赎回时反向操作,却成为行业最赚钱的赛道之一(与交易所并列)。以币安曾合作的合规稳定币BUSD为例,2019-2023年市值增长至230亿美元,且未依赖复杂运营,仅靠品牌授权与基础推广(如免费提现)。
全球博弈:美元稳定币的“货币霸权延伸”
赵长鹏点出关键:USDT等美元稳定币本质是美元的“全球化工具”——1000多亿美元USDT背后的资产多投向美国国债,且用户90%以上在美国之外,相当于帮美元渗透至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地区。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有直接启示:若香港能推动离岸人民币或港币稳定币,可成为人民币走向全球的“Web3通道”。
核心矛盾:外汇管制与自由流通的冲突
稳定币作为区块链原生资产,天然具备跨地域自由流通属性,与传统外汇管制存在张力。赵长鹏认为,虽无“完美解决方案”,但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探索法定货币上链,香港可依托自身离岸金融优势,在合规框架内设计灵活机制(如定向流通场景)。
美国的“先手棋”:通过立法巩固优势
2024年7月美国在出台稳定币监管框架(GDS)时,同步提议限制央行数字货币(CBDC)。赵长鹏解读:此举意在扶持美元稳定币——CBDC因监管过严、自由度低,难以被市场接受(全球20多个国家试发CBDC均未成功),而美元稳定币的高流动性更符合行业需求,香港需借鉴这种“政策适配市场”的思路。
随着“万物皆可代币化”的讨论升温,RWA(实物资产代币化)被视为Web3下一增量赛道。但赵长鹏直言,RWA落地难度远超预期,只有靠近金融、高交易性的资产才具备先发条件,而非所有资产都适合上链。
非金融资产的“致命缺陷”:流动性不足
以香港地产为例,即便房价波动较大,但相较于加密货币仍属“低波动资产”。这类资产代币化后,因价格波动小,交易需求弱(订单簿深度不足),大额资金难以进出(如1亿资金无法快速变现),反而陷入“流动性低→交易更少”的恶性循环,甚至可能因交易清淡被短期操控。
金融类资产的“天然优势”:数字化与高交易性
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本身已高度数字化,且交易频率高,更易适配区块链的“账本属性”。赵长鹏以美国为例:美国尝试将股票代币化,但目前仍存在“价格脱节”问题(如XStop发行的股票代币与实际股价无联动),核心原因是监管未明确“代币化股票属证券还是商品”,导致合规路径模糊。
赵长鹏提出关键设问:若港交所不推动资产代币化,是否会丧失全球影响力?他以中国互联网发展为例——若没有腾讯、阿里,电商市场可能被亚马逊垄断。同理,全球股票市场若美国率先实现股票代币化(吸引全球投资者),其他地区将陷入被动。 对香港而言,优势在于港交所的全球影响力与政策灵活性:目前美国政策已明确支持资产数字化,香港若能加快明确RWA监管框架(如区分证券/商品属性、简化牌照申请),可吸引全球资产通过香港上链,形成“亚洲RWA中心”。 ##
对话中,林晨教授抛出关键问题:香港若想成为Web3中心,需如何培育世界级交易所?赵长鹏从成本、流动性、合规三个维度,拆解了当前交易所发展的核心矛盾。
成本陷阱:复制交易所的“十亿美元级投入”
大型交易所的基础架构(如安全钱包、合规系统)需投入十亿美元,且需数百名顶级安全专家维护。若要求交易所为香港单独搭建“本地化系统”(服务器、数据、团队全隔离),相当于重建一个交易所,成本极高且难以招到匹配人才——对商业机构而言,这种“重复建设”不具备可行性。
流动性死穴:小市场撑不起“有效交易”
香港仅800万人口,若限制交易所仅服务本地用户,会陷入“用户少→流动性低→价格波动大”的困境:比如买入10个比特币可能因订单簿浅导致“滑点高”(成本增加),大额订单无法成交;反之,全球交易所因用户基数大(数亿用户),流动性充足,反而能通过“深订单簿”保护用户(如几亿订单不引发价格剧烈波动)。
政策迭代:紧跟全球节奏,简化合规
赵长鹏认可香港的政策进步:2024年5月出台的数字资产法案(早于美国),以及与行业的高频沟通(包括退出机构),体现了“灵活调整”的优势。未来需进一步放开产品限制(如当前香港交易所可上市的加密资产较少),吸引更多项目入驻,形成“产品多→用户来→流动性足”的正循环。
生态协同:依托现有全球交易所,而非“从零新建”
世界级交易所的核心是“流动性与全球化”,香港无需“另起炉灶”,可通过政策吸引现有全球交易所(如币安)在港合规运营,同时允许其接入全球流动性——既降低本地机构的建设成本,也能快速提升香港作为“Web3交易节点”的影响力。
随着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如Hyperliquid、Uniswap的快速增长,市场担忧“中心化交易所(CEX)会被取代”。但赵长鹏认为,两者并非对立,而是服务不同需求的“互补生态”。
CEX的核心价值:降低Web3门槛
对刚进入Web3的用户(尤其是Web2迁移用户),CEX的“邮箱+密码”注册、客服支持、法币出入金更符合使用习惯;而DEX需用户掌握钱包操作(如地址、私钥),且界面多为“代码与乱码”(如合约地址),普通用户难以理解,还需防范MEV攻击(赵长鹏坦言自己也曾被“夹单”)。
DEX的优势:监管红利与隐私需求
美国等地区对CEX的KYC(身份认证)要求趋严,反而催生了对DEX的需求——无需KYC、自由交易的特性,吸引对隐私敏感的用户。此外,DEX当前手续费较高、依赖代币激励(如发币补贴用户),但长期看,技术进步(如Layer2扩容)会降低成本,代币激励退出后,真正的用户需求会支撑其发展。
赵长鹏预判:5-10年内,随着用户对钱包的熟悉度提升、DEX技术优化,其规模可能超过CEX;20年后,DEX或成为主流。香港需提前考虑DEX的合规框架(如如何在保护用户的同时,不扼杀其灵活性),避免因监管过严错失这一赛道。
除了Web3,赵长鹏还分享了对“Web3+AI”的看法——当前两者结合尚浅,但未来将催生“全新经济形态”,而非单纯的“概念炒作”。
AI的“支付痛点”:传统金融无法满足
AI Agent(智能代理)之间的交互(如订机票、设计服务、内容分发)需要高频、小额支付,而传统金融(信用卡、银行转账)流程繁琐、手续费高,无法支撑“百万倍增长的微交易”(如一篇文章向10万读者收费0.01元)。反之,数字货币通过区块链可实现“秒级到账、零手续费”,完美适配AI的支付需求。
交易规模:AI将推动Web3交易“增长1000倍”
未来每个人可能拥有上百个AI Agent(如帮订酒店、回消息、管理资产),这些Agent之间的交互(金融+非金融)将产生海量交易——赵长鹏举例:当前已有AI帮其处理视频翻译、发布,未来这类场景会普及,交易规模将是当前的1000倍以上,且以“微交易”为主,只能通过Web3承载。
赵长鹏认为,AI与Web3的结合需“基础设施先行”:如开发适配AI的数字货币支付接口、建立微交易合规框架。香港若能在这一领域提前布局(如支持AI公司使用本地稳定币、简化微交易监管),可成为“AI+Web3”的全球试验田。
对话最后,林晨教授总结:这场对谈的价值在于融合“宏观秩序”与“一线实践”——林教授代表的学术视角提供了“框架性思考”,而赵长鹏的分享则揭示了“市场真实需求”。对香港而言,成为全球Web3中心的关键,在于既守住合规底线(如稳定币的外汇风险管控、RWA的资产确权),又不束缚创新(如放开交易所流动性、预留DEX与AI+Web3的政策空间)。
正如赵长鹏所言:“Web3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8年前币安创立时,BNB涨幅超10000倍;现在看似遥远的赛道(如RWA、Web3+AI),可能在几年内爆发。”香港若能抓住当前“政策灵活、全球资本关注”的窗口期,或许能在Web3的全球竞争中,走出一条“东方特色”的发展路径。